我们生活中一个“景观社会”,景观社会是法国哲学家居伊·德波,对上个世纪西方社会的断言,所谓景观就是一种少数人演出,多数人默默观赏的某种表演。在信息时代的当下,德波在上世纪提出的“景观社会”思想,愈发凸显出前瞻性和预见性。
我们所处的当今时代,社会的“景观化”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,你看到的几乎每一张照片、每一个视频、每一个观点、每一次社会热点事件,都是他人刻意营造的“景观”,它们都成为了“景观社会”的生动注脚。景观成为了我们与真实世界,以及真实自我之间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或屏障。理解景观社会也是理解当下社会现实的一个哲学视角。
接下来,我会结合德波的《景观社会》这本书,为大家做一个德波的哲学思想系列。我们读书会也在同步阅读打卡这本书,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留言,加入我们读书会阅读交流。
今天我们先介绍:景观社会及其来源。什么是景观?这是一个隐喻,在词源上看,景观就是观看、被看的人造物,但它的深层次意义是,存在被颠倒为可见的表象,而且表象取代了存在,这就是景观。景观社会意味着社会现象的虚假性,一切都是被刻意营造的,我们都成为了景观的观众,而身处其中的我们,还以为一切都是真实的。
今天手机“屏幕”成为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主要媒介,我们透过屏幕观察和理解世界,就像戴着一副眼镜去看待世界和与人交往。正如德波在书中所描述的,在剧场中,每个人都带着眼镜,对着前面的屏幕,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切断了,观众与屏幕保持着单向联系,观众与观众之间相互隔离,每个人前面只有被刻意制造的“景观”符号。
在今天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的加持下,这种景观化不是被减弱了,而是被加强了。每个人好像拥有了一个私人影院,景观符号塑造着每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,主导着一个人所思所想和情绪感受。女性看到的是女权主义正在崛起;男性看到的是渣女捞女满街横行;儿女看到的是老年人的为老不尊和顽固不化;父母看到的是儿女都靠不住,养儿防老是天方夜谭;爱国人士看到的是盛世里的砥砺前行,厌世者看到的是喧嚣下的空洞虚无。我们身处同一个现实,却看到不同的世界。一张张看起来生动真实的图片,一条条言辞激烈的视频,一个个挑动情绪的观点。
通过不同的屏幕,把不同的人分隔在不同的剧场,屏幕制造的景观无处不在,屏幕中的形象替代了真实世界。我们看到的不是真实的世界,而是一个由图像、视频、观点精心雕琢的景观形象,而我们把它当成了真实的世界。正如德波说:当真实的世界变成了纯粹形象的时候,纯粹的形象也就变成了真实的存在物。
德波为什么会提出景观社会,其实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,德波的哲学思想属于情景主义,德波也是情景主义的开创者和重要代表。情景主义不仅仅是一种哲学思想,也是欧美文化和艺术的思潮。它们在不同程度上秉承了达达主义、未来派和超现实主义的传统,试图以各种先锋派艺术的方式反抗或改造异化了的西方社会现实。
1957 年,德波发起了情景主义,他们的主要观点包括对日常生活的革命,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、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。他们的核心理念是,要人们回归到,真实情景的社会生活中,避免被社会主流文化异化。
情景主义是在达达主义之后出现的,达达主义可能很多人听说过,达达主义兴起于一战时期。在达达主义者眼中,一战的灾难正是“理性”、“进步” 等观念导致的,因此他们用“荒诞”对抗“逻辑”,用“现成物”对抗“创作技巧”,用“无意义”对抗“虚假意义”。
比如后现代艺术家马塞尔・杜尚的《泉》(一个小便次),以及《带胡须的蒙娜丽莎》等作品,就展现了达达主义的典型风格。达达主义是对当时旧有欧洲社会和文化秩序的颠覆,对主流审美的解构和颠覆,他们用消极的虚无主义思想,玩世不恭的态度,通过反美学的作品和抗议活动表达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绝望。
后来,超现实主义受达达主义影响,试图通过挖掘人类的潜意识和梦境来超越现实。德波的情境主义同样继承了这种反叛精神,批判当代资产主义社会的景观化,反对资本主义对日常生活的异化,从这个层面看,情境主义是对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反叛精神,在新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的延续和发展。它的核心理念,是要求人们积极建构人的具体的生活情境,以获得更加完善的生存状态,这就是情景主义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,他希望人们摆脱社会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对人的束缚和异化。
德波在《景观社会》中最闪光的思想就在于,在当时,他就意识到资本主义已经超越了它的生产阶段,也就是利用饥饿来实现对被剥削阶级的统治,资本主义已经过度到新的阶段,而在这个阶段,社会的矛盾、剥削的形式,人的异化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,这其实也是后来哲学家哈贝马斯、鲍德里亚等人后来阐述的超越生产之镜的理论前提。
比如,在鲍德里亚对“消费社会”的分析中,就指出,资本主义社会从生产者社会过度到了消费者社会,消费社会文化对人们的控制已经到底了新的阶段,采用了新的形式。人们从消费商品的使用价值转向了,消费商品的符号价值,于是消费社会通过操纵符号价值来操作人们的日常行为。人们在消费社会中,好像用金钱购买了尊重、平等、自由、独立、松弛和幸福,这些看起来高大上的词语,都被沦为了消费符号,成为了被制造出来的消费需求。
正如鲍德里亚说:幸福和自由是被制造出来的消费需求,它们被嵌入到消费社会中具有象征性意义的符号网络中。人们在消费、享用相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及相同的产品时所产生的平等意识,编织了消费社会中虚幻的幸福神话。
总之,在消费社会,人们在消费行为中被异化,而不是在生产中被异化,这些思想都是受到了德波“景观社会”思想的影响。
德波指出,资本主义社会已经从生产阶段转移到了一个独特的景观阶段。在这个阶段,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几乎都已经被异化为景观的形式,所有活生生的东西都仅仅成了表征,成为了符号化的景观。
广盛网-广盛网官网-配资网站开户-股票配资门户导航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